金地资讯
  • 金地资讯
  • 媒体报告
  • 战疫文案史 | 我们正在变得“没文化”么?

    自疫情发生以来,要数讨论最多的句子,是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八个字无疑了吧。
     
    这句随着物资漂洋过海而来的佛家偈语,打败了所有4A公司广告文案,跨越时间和地理的鸿沟,成功激起了特殊时刻下的“文化共情”。
     
    与称赞和共情同时到来的,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省:面对邻国日本一句又一句充满盛唐遗风的祝福,自己口中的“武汉加油”显得有些空洞和苍白。


    漫天齐飞的段子
    把二者放到了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两端
     
    “阳春白雪”和“下里巴人”的文化对立在这一特殊的时刻被无限放大:争议、讨论,你方唱罢我登场,篇篇直奔10万+。
     

    Part1.




    “武汉加油”错了么 ?
     
    回看此次战疫宣传的“文案发展史”,简直堪称一部微型“中国语言发展史”。
     
    刷屏是从农村硬核抗疫文案”开始的。

    ▲从现象到本质,直击人心
     
    当城里人还在苦思冥想怎么劝父母带上口罩的时候,简单直接的威慑性文案已经在广大农村地区遍地开花了。

    ▲坚持对仗基本原则不动摇
     
    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,只花了短短7天的时间。2月12日,#日本援助物资里的诗词#登顶微博热搜,满眼满目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。
     

    段子、自媒体稿件齐发,将“武汉加油”和“山川异域”放到了对立面,一场文案的PK,正式演变为文化的高下之分。
     
    整个社交网络陷入了一场你来我往的狂欢,人人都想争做意见领袖,却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思考一下,疫情阴霾之下的武汉人民,到底需要什么?
     
    ▲空城武汉

    疫情之下的武汉是什么样?城市被封锁,生活被暂停,英雄被打倒......
     
    武汉人呢?
     
    有的至亲站在一线随时面临被感染的风险,自己却只能被强制宅家什么忙也帮不上;有的全家被感染住不上院,只能用衣柜互相隔离;更多的,是原本满心欢喜回家过年的武汉伢,被滞留在异乡小心翼翼躲避异样的眼光......他们,需要什么样的祝福?
     
    一个身在湖北的老同学给我发了几张图:一个捐赠蔬菜箱子上的贴纸,说自己看哭了。
     
    我点开一看,不过是一句普通的“过了这一阵,我们一起在武大的樱花树下,3,2,1,茄子。”


    我上网查了查,这组来自金地昆明捐赠湖北蔬菜上的文字,甚至还让当地语文老师通宵备课给当做案例给学生讲课。


    为什么,这样简单的文字有如此魔力?

    细想我才知道,武汉人民此刻迫不及待想要的,不是一句武汉加油,也不是一句古诗,也许只是曾经唾手可得的日常。
     

    “等过早抢到那碗最爱的热干面,我们一起多放点辣”,这不就是我们当下最想要的么?春暖花开,脱下口罩,走上街头,和朋友相聚。
     
     
    疫情终会过去,学会珍惜眼前,珍惜每一刻的陪伴,也许才是它教会我们最宝贵的道理。
     
    平凡的小事不断叠加温暖,就没有一个严冬,能阻挡春天的到来。
     
    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中间的巨大鸿沟,终将被生活气息填满,任何一种脱离了时代语境的对比,都是耍流氓。
     
    作为农村宣传的“少吃一顿饭,感情不会淡”没有错,作为外交需求的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没有错,作为13亿人口号的“武汉加油”更没有错,而对于每一个平凡普通的湖北市民而言,春天的希望也许就是最好的告慰。
     
    “文化焦虑”的自媒体炒作结束后,真正值得反思的是,什么才是文化复兴的根本。


    Part2.




    “返古”,是文化复兴的必须么?
     
    文案水平的讨论引发的另外一个争论来自于“当下时代的语言,是否正在变得粗鄙?”
     
    是,当你打开手机,目之所及都是“让我康康”,“我太南了”的时候,很难不让人怀念“满船清梦压星河”的意境。
     
    也许正因如此,“国学复兴”、“民国热”才一次又一次被大众提及,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,“文字的日常化”、“网络化”成为了被讨伐的对象。
     
    人总是喜欢怀念过去,但身在过去时代的人好像并没有此种想法。
     
    1918年5月15日,4卷5号的《新青年》杂志刊登了鲁迅的首部白话文小说——《狂人日记》,一时间,石破天惊。


    当“娘老子”、“咬你几口”这种乡下俚语被石墨规整的印在纸上成册时,文化和思考终于不再是士大夫阶层专属的权利,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由此展开。
     
    在生前就被誉为“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,最后一个士大夫”的汪曾祺,他平淡的文字,几乎平淡到连情节都没有的小说,依旧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记忆。
     


   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,耳音要好一些,能多听懂几种方言。口味单调一点,耳音差一点,也不要紧,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。
    ——《五味》汪曾祺

    文字的迭代,不止发生在近现代,也远不止于从“阳春白雪”走向“下里巴人”,发生在士大夫阶层的文字迭代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样不少。
     
    唐代中期,韩愈发动“古文运动”,将讲求声律及辞藻、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,号召同代文人避繁复的文风,朝平易的方向发展。
     
    ▲看似“返古”的古文运动,实际想说的是“说人话”
     
    深受“古文运动”影响的唐宋八大家,每一个都成为了我们今天所仰慕的“圣人”,每一段“箴言”都被我们封为当今优雅表达、有文化的准则,然而他们掀起这场运动的目标只有三个字:“畅,简,达”。
     
    语言,因具有其内在的象征力量,曾经是属于精英的一种权力游戏。
     
    而文字日常化的意义就在于,给予每一个人平等沟通与表达的权利。
     

    Part3.




    比起“古”,“思辨”更值得追求
     
    对于“文字复古”的狂热,并不是因为日本几句诗才产生的现象。
     
    近年来,从辞职信、请假条到情书,每一次文言文创作似乎总能成为社会热点。
     
    其中自带流量属性的高考作文,更是成为新式文言文写作泛滥的重灾区。
     
    2009年,四川考生黄蛉,用甲骨文、金文和小篆等古文字写了一篇高考作文,被舆论热捧,清一色“天才+神作文”的评论将其捧为了旷世奇才,最终被四川大学“破格录取”。
     
    ▲黄蛉的作文
     
   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令人尴尬。
     
    四川大学专门为其配置,一对一培养黄蛉的指导教师、古文字专家,两年后向学校提交辞呈,原因是黄蛉“学风浮躁,不愿再教”。
     
    黄蛉的浮躁折射着这个时代的文化浮躁。
     
    “用古文翻译英语歌”、用“古文翻译钢铁侠”成为了能够轻松占据舆论焦点的捷径时,恰恰代表着这个时代,越来越少有人愿意深究我们引以为傲的“国学”。
     
    国学的优雅不该成为自我标榜的工具,更不该成为引导舆论的利剑,这与传统儒家的“君子之道”,相去甚远。
     
    出版过《失乐园》等世界著作的17世纪英国伟大思想家约翰·弥尔顿,曾在一次名为《论出版自由》的演说中提出了两个影响后世的观点:
     
    第一个是“观点的自由市场”,也就是,应该让言论像货物一样,在这个世界上自由流通,优质的言论自然会被大众接受,劣质的自然会被淘汰。
     
    第二个是“真理的自我修正”,就是说,当人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,真理会在意见的交锋过程中显露出来,好的和真实的观点,总是会战胜谎言和欺骗的。
     
    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之间的关系,应该是相互进化而不是非此即彼的,文字的本质是传递你想表达的东西,而不只是光鲜亮丽,比起一味崇尚“优雅的古文”,思辨和包容也许才是当代文化的救心丸 。
     

    结语





    最后,任何文化的争议,在此刻,都不及眼前的战疫来的重要。
     
    借用那组平实蔬菜文案里我最喜欢的一句:“等过早抢到那碗最爱的热干面,我们一起,多放点辣”来祝福武汉,祝福湖北。
     
    最触动人心的,从来都是最简单的,愿疫情早日结束,春天早日到来。
    扫码预约看房